病中呤二胡曲谱


  《病中吟》是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1895-1932)的代表作之一。《病中吟》与《除夜小唱》、《空山鸟语》于1993年获中华民族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一起来看看为你带来的“病中呤二胡曲谱”,供大家学习欣赏。

  《病中呤》创作背景

  《病中吟》又名《安适》或《胡适》,二胡独奏曲,是刘天华的处女作,1915年初稿,1918年定稿。曲名即“人生向何处去”之意。1915年,作者遭到失业、丧父,贫困打击,积郁成疾,病中想拉二胡以遣愁绪,又被亲友视为不务正业。他感到处境艰难,前途渺茫。在此种心境下,孕育了《病中吟》旋律初稿,把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适的感叹,逆境中的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痛苦,都倾注在乐曲中。但这并不是一首绝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内心独白。

  刘天华先生自己曾说过,乐曲表现的既不是“安逸而舒适”,也不是描写“病人的呻吟”,而是疑问“人生何适”之意,是一个人在“茫茫黑夜里”走投无路时所发出的“我将何处去?”的内心呼喊。因此,这个“病”字应该理解为对黑暗社会的一种隐喻。乐曲写出了作者痛苦与忧愁、挣扎与暗恨的心理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及与黑暗势力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

  《病中呤》二胡曲谱

病中呤二胡曲谱

  《病中呤》社会影响

  《病中吟》的问世给中国民族器乐(尤其是二胡独奏曲)的发展带来了非比寻常的意义。《病中吟》出现于1915年这样的年代,除了在20世纪民族器乐创作领域所具有的开拓性作用之外,还有一种文化上的象征意义。《病中吟》投入到了自20世纪初开始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变革。而且,还带动了其他民族乐器,诸如琵琶、古筝、笛了等的创作、表演,教育传承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正是由于作者在此曲中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在仿徨歧路中寻找出路,但不奋斗是没有出路的,因此,这首作品就具有一定的战斗意义。《病中吟》以简练而又概括的手法,典型地描绘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生活的苦闷、仿徨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探索与奋斗精神。所以《病中吟》不但给二胡带来了一个重大突破,使二胡有了独立的创作作品,同时也促进了其他民族乐器有所发展与改革。它内涵的“五四”精神也使这首作品附和了时代精神,代表着进步的思想。

  《病中呤》作者介绍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国乐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病中呤二胡曲谱”,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