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 资料 > 音乐 > 器乐学习 >

弦乐演奏中的个性和情感


      李贵武是我国少有的集教学、科研、演奏为一身的优秀小提琴教师。其培养的学生不少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在《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数十篇。出版著作多部。曾在意大利国际音乐节中被选入国际交响乐团任第一小提琴,并获奖。    
      他编著的《小提琴初级综合教程》很正规,有很高水平。除选用了国外经典作品外,还编写了很多自己民族喜闻乐见的曲调。在初学时就撒下种子,这是非常可贵的,也是我们提琴教育多年的愿望。此教程对考级的配合也很适当,学生使用起来很方便,出版不久就被多次印刷,这本教程的出版对我国提琴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李贵武作品主要有:《小提琴初级综合教程》、《小提琴中级综合教程》、《中国室内乐亟待发展》、《莫扎特小提琴作品的演奏要点》、《弦乐演奏中的个性和情感》等文章,相信会受到学琴者的喜爱。  
      在弦乐演奏中,演奏者个性和情感的作用历来是有争议的,强调演奏者个性和情感的作用,我同意后者。  
     个性,即是指那种能区别出每个个体独特性的个人特征。演奏中的个性包括演奏在表演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个人特点。一般来说,个人风格是个性的自然发展。其次.情感酌定义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演奏者的个性和情感,我认为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因为演奏者是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每个活生生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素养经历、天赋、气质、品格、爱好、演技、理解能力等;必然存在着个性和情感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作用于演奏过程中,虽然不是直接作用于演奏,但对于演奏的影响却是很重要的,表现为想像力强弱、感情反应能力、气质和美感。  
      过去,大多数听众和批评家都尊重和欣赏像伊扎依、海菲获及其他第一流艺术家们那种个性化的演奏,训练有素的听众可以很轻而易举地从一段录音中识别某几小节的演奏。但现在,如果一位当代演奏者作同样的处理,这就意味着他把自己的个人风格加到了原作身上,认为是不合适的,是不良的音乐家风格。事实广.今天许多音乐批评,评估演奏的主要标难是:艺术家是否完成了作曲者的意图呢[这种批评虽然并非忽视音乐美,技巧熟练,乐句巧妙,个性化表白等内容,但认为这些只是完成作曲者本意的手段,是次要的。但“作者本意”究竟是什么?谁又能和生不同时的作曲家面谈并明白他们的创作意图?  
      我不主张一个表演者的演奏尽量非个性化,单纯“再现“乐谱。我们当然要严肃地考虑作品中原始的符号、节拍、弓法、速度等各个方面。为什么要“严肃考虑”而不是“盲从”呢,从再创作的意义上讲,对巴洛克和古典作品的现代演奏均不可能是权威性的,现代小提琴家可以使用巴赫无伴奏奏呜曲和变奏曲的原始乐谱,几乎去掉颤音和任何情感表现,尽可能原原本本地无个性地和单纯地演奏,但是只要他是用改造后的现代小提琴和有弹性的内弯弓演奏,就已经严重侵犯作曲家的“本意”。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时即“真实地”又“不真实地”演奏。原本的真实性与作者的本意是不可分的。  
      作曲家的本意是否永远不可违背呢?这里我引用法兰克为例:当有人说伊扎依演奏法兰克的奏呜曲时没有遵循作者的本意,法兰克回答:“也许确是这样,但从现在起,以其它任何方式演奏都不可能更贴切。不必担心,伊扎依是对的。”  
      从历史上说,具有强烈音乐个性的弦乐演奏家实际上都毫无例外地是最成功的。侮伊扎依、海菲茨、帕尔曼等演奏家就是最出色的范例。艺术家的个性曾是演奏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作曲家本意的附加解释。的确,有许多实例显示有些演奏者太过头地表现自我并招致了批评。但是,对于青年演奏者,即使有一时过分之嫌,积极表现自我是否就不好呢?  
      在我们这个不断追求并情守对音乐风格忠实的时代,也许个性化演奏比在过去的年代中更不易获得。然而,如果合去一个方面,而不是强调面面俱到,强烈的个性化和谨慎的音乐职业感是可以共存的。在这个方面以大胆的方法来正确估价我们优秀的青年演奏者的天赋,那将会怎样?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而我们再来看看演奏备的情感。批评‘位弦乐演奏者以情感表现巴赫音乐,足常有的事。难道巴赫的音乐就没有情感吗?其实巴赫的音乐,包括无伴奏奏呜曲、小提琴组曲、大提琴套曲都是充满情感的。很明显,每个位演奏家如果以里姆斯基的音乐情感来表现巴赫音乐,这是曲解滥用:那些坚持要音乐脱离人类的全部感情不也是一种错误吗”  
      当我们讨论浪漫派时期音乐时,这个观点就更加明确了。浪漫派音乐不就是要注入情感、想像、关感、激情和爱这类很漫情调吗?这都是情感的成分。我的意见并不是说要用激烈冲动的方式或象杂耍一样把作品的结构和韵律搞得支离破碎来作肆意的表现,我承认伤感情和爱的界线是不易精确说明的。音乐和文学是亲缘艺术。既然像卢梭、斯汤达、巴尔扎克、福娄拜、罗斯坦等一大批浪漫派作家们都非常注重情感,那么要求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舒曼、肖邦、格里格、柏辽兹、李斯持这些浪漫音乐家们脱离情感岂不荒谬?  
    我们这个时代的弦乐演奏家中,后期的大卫·奥依斯持拉赫和帕尔曼的演奏就是富有情感的,这便是他们成功的最有意义的部分。与某些讥讽情感表现的听众不同,大多数人总是欣赏那些“以心来演奏”的艺术家,我相信他们的观点不是一时的兴趣。我认为,现在的问题是要让电脑时代的青年音乐家们意识到用感情相爱来表现音乐的重要性。当然这些感情色彩的蓄积尤其是来自浪漫音乐的。如果他们总是受到反对情感表达者们的抨击和警告,事情就难办了。他们便不能彻底发挥其音乐的表现潜力。像“打字机一样”呆板的演奏,无论是多么辉煌、严谨、令人激动的乐曲,如果没有手指巧妙、细腻的动作,就不可能有感情效果。  
    当然,要有良好效果就必须忠实于感情。假如在音乐上过于夸张,我认为也不好。事实证明,表观感情的艺术家如果获得多数听众的不断欢迎,就会有更明显的优势。音乐直接从听众那里获得感情共鸣是难以抗拒的:音乐是抽象的。抽象中隐含着个性,作为演奏者即是把曲子由抽象转变为具体,以个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具体对抽象的表现,在无本质变化的情况下,并无固定模式可言。就此意义而讲,演奏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越具有显明的个性,个性与情感越强烈,越容易引起美的共鸣,越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也就越好。(作者李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