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思源作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01
音乐,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是从人的心灵深处迸发出的火花。姚思源教授的音乐作品生动地印证了这一点。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光明与黑暗激战,古都北平正值更生的前夜。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求学的姚思源,用音乐来抒发他青年时代的梦和向往光明的情怀,于1948年写下了他的处女作:女高音独唱曲《梦》和《断想》,格调典雅而不失热情,浪漫中蕴含执著和坚定。歌中唱道:“没有月亮,风吹灭了灯笼,一样有... -
-
李岚清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01
欧洲经典音乐也常被人们称为欧洲古典音乐。我之所以称之为经典音乐,不仅是为了避免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古典主义音乐相混淆、更得要的是想强调它的久盛不衰,百听不厌,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境界。同时,欧洲经典音乐的基本理论和作曲技巧,也是其他音乐包括现代民族音乐发展和提高所需要借鉴的。我国的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但它的发展和提高,也需要吸收和借鉴欧洲经典音乐... -
李岩著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10-01
作者文集中的第二部分文章,有书评、评论、综述、人物专记等,这表明了一种“音乐学,请把你的上当投向人的趋向,因为近现代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深入到釜底抽薪然健在的历史当事人中间,去听他们讲述历史,这是在冰冷的历史材料表面,所无法反映的“事实”!而今是昨非,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否定之否定之哲学的必然。作者文集的文章,有以原貌发表的,但大都进行了增补,以求在新的世纪里付梓的新文集,给读者以不... -
(美)邦兹(Bonds,M.E.)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0-01
本书是《西方文化中的音乐史》的精华浓缩本,在音乐史授课中大概需要一到两个学期的学时。作者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精心选取各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从乐曲本身、相关词曲作者、创作年代以及创作理念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阐释,引人入胜地讲述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使读者得以对音乐的本质、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音乐随时变迁的发展和演进有全面的了解。富于质疑精神的读者会发现,本书中的一些原始资料所披露的事实与当前流... -
韩溪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10-01
唐剧为唐山人民所公认,已载入中国戏曲史册。虽然它的历史短暂,但一个剧种一经形成,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了,谁不承认也没用。不是有人非要把它改为“影调剧”吗?这样不妥。因为,各地有各地的皮影,连北京天桥都上演影戏,它的音乐也是北京的。唐剧音乐是以唐山皮影音乐为主,吸收了当地曲艺、民歌、吹奏乐等民间音乐创作而成。《唐剧音乐创论》是对这个剧种42年经历的总结。这本书的作者――韩溪同志是创造这个新剧种的关... -
吴柏林主编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10-01
歌唱是人们最喜爱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一种最普及最方便最为大家喜爱的情感表达方式,特别是广大的青年朋友,把歌唱作为表达自己情感的主要方式。本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音乐读物,就年轻人如何参与歌唱的审美活动和对声乐、中外民间歌曲、艺术歌曲、影视歌曲、合唱艺术以及与歌唱有关的乐理知识等方面作了简要的介绍,书中收录近百余首歌曲,所选歌曲健康,旋律优美动听,大部分易学易唱,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本书不仅适合... -
彭淑芝,季瑛编著,孙佳责任编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10-01
本书采用将习题直接做上去的形式,以方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并通过一定的练习量达到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充分掌握。本教材可供各层次的学生学习和选择练习。本教材全部内容排列是有系统的:1.基本按照音乐基础理论系统编写。2.对于五声调式部分予以足够的重视。3.各习题前一般有纲要提示。 -
傅利民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09-01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的音乐理论教学、写作经验和分析研究音乐类及文艺类各种论文文体的写作的基础上写成的。书中详细阐述了音乐论文从选题、资料搜集与梳理、撰写提纲、论点与论据、论证到答辩的全过程,并涉及到科研申报书填写及开题报告的写作等。它是一部目前比较完整的音乐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著。 该书以培养音乐专业学生分析、研讨音乐学术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学术论文的写作水平为目的,突出实践性写作环节,强调理... -
李岚清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9-01
本书主要介绍了李岚清笔下的欧洲的音乐。欧洲的音乐也同其他文艺形式一样,从17世纪开始走出宗教的羁绊,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从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巴罗克音乐,到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古典主义音乐,以及整个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无论音乐的形式和内涵、音乐的表现和技巧,还是音乐的实践和理论,都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结出了累累硕果。 -
陈铭志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09-01
如今在我国的创作园地中也有了同类的创作,那便是陈铭志先生的《序曲与赋格曲集》通过这本曲集,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格律复调音乐在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概况和当前的水平。这本曲集一共收入作曲家自20世纪60年代起至21世纪初所创作的共13首序曲和赋格套曲。除其中的第二首、第三首、第四首、第五首、第十首和第十三首已公开发表过之外,其余均为近年来之新作。在调性语言方面,本曲集也可谓大观:有大小调体制的变革,有无调性的... -
樊祖荫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09-01
《音乐与人》共收编文章42篇。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音乐教育研究主要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着重论述教学改革中的课程设置,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以及正确处理中西关系、古今关系、技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二、音乐作品与技法研究提出了对中国现代音乐作品创作中的民族性、时代性与可听性等方面的希望;评述分析了谭盾、周龙和瞿小松等作曲家的一些作品;探讨了马思... -
张韵璇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09-01
作为多声部音乐之一的复调音乐是构筑音乐大厦的重要材料,它以藤蔓式的横向线条与基石般的纵向和声紧密配合,共同营造着作品的立体化音响效果。和声与复调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音乐院校作曲专业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中,和声与复调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两门课程。但是,音乐院校中非作曲专业的复调公共课却常常被忽视,探其究竟,教学模式的困惑或相关教材的匮乏当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不开设复调公共... -
刘沛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09-01
本书选编了笔者撰写发表的一些论文和研究报告,按照音乐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基本研究范畴,由六部分组成,包括:音乐教育教育及专业发展的实践与理论探索;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及课程与教学实睛研究;音乐教育的认知与发展心理探讨;音乐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音乐心理学的历史发展;音乐教育及心理的研究方法;从20多年前投入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的学习、教学和研究以来,笔者的一贯想法,是为音乐教育... -
杜亚雄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09-01
作者抽空把过去用中文写的200多篇文章看了一遍,选出50篇,编成了这本论文集。集子中的许多论文是80和90年代在《中国音乐》杂志上发表的,当时的编辑薛良先生不喜欢在文中加注,特别不喜欢较长的注释,所以许多注释在发表时被他删节过,甚至删去了。因为原稿当时没有留下来,现在即使在国内也几乎无法补齐原有的附注,只能按当时发表的样子印出来。另外,从目前的学术研究达到的标准是由他的亲属提供的,但是他们不愿披露自己... -
张旭,文硕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09-01
《音乐剧导论》一书,分为历史篇、结构篇和专题分析篇三部分。历史篇追溯欧美音乐剧的人文源起、历史形成、时代分化以及风格分类;结构篇主要将音乐剧形态的构成进行结构与分析;专题分析篇主要将音乐剧历程有代表性的明星、个性导演以及好莱坞歌舞电影的关系等进行简明介绍。本书希图为中国音乐剧的教研者、学习者、关注者,提供可供鉴的实例和学术性的思考的平台。 -
张静蔚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09-01
解放战争时期,音乐家分别在国统区和解放区作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其中中国音乐院的研究室拥有较强的研究力量,在音乐史和传统音乐研究上成绩斐然。在音乐技法方面,也有所探讨。解放区的理论研究则侧重在民间音乐研究、民族化问题的探讨、革命音乐家聂耳和洗星海的研究及革命音乐传统的研究等方面。两方面的音乐理论研究人士,为迎接人民共和国的音乐理论研究的大发展而共同奋斗。本书大体反映了上述音乐理论建设发展的概貌。... -
董维松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09-01
本论文集辑录之文,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中国传统音乐学方面的论述;第二部分主要是戏曲音乐研究方面的论述;第三部分是关于民族音乐形态学方面的论述。在这三部分内容中,有以下新的观点。第一,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分类法,即“四类分类法”。第二,为了更清晰地界定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中的位置,对中国音乐亦进行了分类,即“中国音乐五大类”... -
李娟主编,韩鹏杰,梁睿编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09-01
本书通过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不同层面的音乐文化、音乐审美、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及音乐家。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作为高校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教材,同时也可供广大音乐爱好者阅读。 -
祁海文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09-01
以乐为最高境界的情感体验,但乐必须和仁,诚结合起来,也就是将真善美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才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点。本书把伦理和审美合而为一,从道德情感中体验美的境界,这就是所谓“乐”。本书题为《儒家乐教论》,但主要集中在先秦两汉儒家乐教思想,其理由在本书最后一节已有明确交待。本书可以说是作者此前出版的《礼乐教化――先秦美育思想研究》一书相关研究的延续和深化,因而两书有不少相近之处。这主要是因为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