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 资料 > 音乐 > 器乐学习 >

用葫芦丝吹奏的绝响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哏德全吹奏的葫芦丝乐曲《古歌》,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版本。 
    曾有一些专门研究民族音乐的学者找到哏德全,希望能为这首傣族人世代相传的古曲,记录下一张完整的乐谱,却无人如愿。因为他们发现,哏德全总是在吹到动情处时即兴发挥,最长的一次,他将这首原本只须吹奏5分钟的曲子,吹了20多分钟。
    作为傣家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乐器,葫芦丝并不难上手,但在这个傣族汉子眼中,只有学会傣族的语言、了解傣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种乐器。
    “除了心,没有什么办法能将它传承下去。”他说。
    但现在,这颗原本健康的心脏,却停止了跳动。2008年9月16日晚,因为突发脑溢血,哏德全在昆明去世,享年50岁。随后,有媒体将其称为“一生为民族音乐而奋斗的人”,认识哏德全的人都说,这样的评价,真是恰如其分。
    整整50年前,哏德全出生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乡一个叫邦盖的傣家村寨。从学说话起,哏德全就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和涵养。作为民间歌手的母亲,打小就在他枕边哼唱傣语民歌。而从10岁起,他就随着祖父和舅舅,学习葫芦丝演奏与制作。
    1974年,哏德全被招工进了梁河县糖厂,成为一名抽水工。筒帕里装着舅舅亲手为他制作的葫芦丝,哏德全离开了生活了16年的邦盖村。
    经过30多年不懈的努力,曾经的糖厂抽水工哏德全,已经逐渐成为一代民间音乐大师。这个一脸大胡子的傣族汉子,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使者,经常应邀前往世界各地巡演,让人们了解葫芦丝的质朴魅力。
    在韩国,哏德全被邀请在该国纪念世界杯一周年的演出活动中,在首尔的大汉门敲响“三声鼓”,这是这个国家对民间艺术家的最高礼遇。
    在美国,他登上肯尼迪艺术中心世界著名的梅兰尼舞台,载歌载舞地展示着中国葫芦丝艺术的绝美与精湛,他还身着本民族的服装,与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同台献艺,为北京大学“百年讲坛”增添了一抹亮色。
    因为哏德全,葫芦丝成为了云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由哏德全制作的葫芦丝,多次作为云南省政府赠送国内外贵宾的珍贵礼品。其中有英国女王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夫妇。
    如今,哏德全及他的葫芦丝成了云南旅游的一张名片。无论是在昆明的景星花鸟市场,还是大理的洋人街,丽江的束河古镇,只要有游人的地方,都会有挂着“哏德全制作的葫芦丝”在叫卖,虽然它们绝大多数不是出自哏德全之手。
    这一个小小的葫芦丝,已成了云南旅游商品的重要部分。很多游客驻足片刻,就学会了基本的吹奏法。买把葫芦丝,再买本教材,回家就成了一份难得的记忆。
    然而,对于葫芦丝这种仅仅用葫芦、竹子、簧片组装而成的吹奏乐器,究竟应该如何认定其音乐地位,仍然存在着争议。
    在一些专业人士的眼里,葫芦丝不过是一种“用不了几天就能学会”的乐器,并不具备“高贵的血统”。它既没有深奥的吹奏技巧,也没有足够宽泛的表现领域,
    而哏德全的一生,也像这种“环保而廉价”的乐器一样,始终无法解决“身份”的问题。
    哏德全一生都期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国家级的演员,可总是被拒绝在专业文化机构的体制之外。他不会经营自己,也不知该如何找关系,更没有人愿意为这个农民的儿子写上一张只言片语的批条,扭转他生命的走向。
    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哏德全也曾努力做过一些事情。他曾组建过一支“乌兰牧骑”式的演出队,与朋友合伙开过歌舞餐厅,还尝试着做过木材和玉石生意,但都以失败告终,还欠下了许多债务。
    只有在葫芦丝中,哏德全才能找到自己的寄托和慰籍。
    以他的名义出版发行的葫芦丝音像制品,总是被没完没了地盗版;凡是烙有“哏德全”字样的葫芦丝,是所有葫芦丝爱好者追捧和收藏的珍品;不少人靠他的名气发了财,而他却总也偿还不完身上的债务。
    这个傣族汉子一生洒脱。他总是向别人借钱,来帮助有困难的朋友;全国各地来昆明找他拜师学艺的人,他都要尽其所能地为他们安排好住宿和用餐,有时还会为经济困难的来访者购买回家的车票;在昆明的文化圈子里,大家都有一个默契:请哏德全吃饭,一定要多预备几个人的位子,因为他绝对不会一个人来。
    哏德全从不会端架子,一向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他略带沙哑的嗓音,能唱出至纯至美的情歌。一副好身手,能舞动象脚鼓上下翻飞,据说他还是一位泰拳高手,只是从不轻易出招。
    有一些演艺公司,一度曾想“打造”和“包装”哏德全,但他们最后发现,这个面上随和的傣族人,骨子里却是一个我行我素的“家伙”——无论台下坐着的是达官显贵还是乡里乡亲;无论是流光溢彩的演播厅还是篝火正旺的山寨村落,只要有一块可以演奏葫芦丝的舞台,他就会“目中无人”地全情投入。
    2002年,哏德全的故乡——梁河县政府,出资了5万元,在当地举办一台《梁河情——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音故乡行乐会》,虽然5万元还不够一位北京或港台三流明星的出场费,但这已让哏德全激动不已。
    当《梁河情》在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梁河县南甸土司府奏响时,十里八乡的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开着农用车、手扶拖拉机、骑着摩托、自行车,从四面八方涌向梁河县城。
    人们把礼堂被挤得水泄不通,过道上、楼梯上甚至窗台上都挤满了人,以至于要想把手举起来鼓掌,都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哏德全和他所邀请的演出嘉宾,在公安、武警的护卫下,才得以进入演出现场。
    在梁河的3场演出,虽然得到了政府和朋友们的帮助,但哏德全也用尽了他的所有。他拿出自己仅有的2万多元积蓄,购买了乐器、鼓号和文体用品,最后,他又把这些东西,捐献给了家乡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哏德全去世的那个夜晚,他生前的几位好友,第一次走进他的家。于是,他们终于解开心中一个长久的疑惑:一向豪爽的哏德全,为什么从来没有邀请过朋友来家中做客?
    朋友们心酸地看到,这个民间艺术大师的家里,甚至连一张床都没有,搭着地铺,陈设简陋,一台老旧的彩电,一个单开门的冰箱。家里所有的财产加起来不会超过2万元。
    虽然朋友们所知道的哏德全,除了几套特色鲜明的演出服外,生活中几乎没有穿过什么质地考究的衣装,来来去去总是那么几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土布对襟衫,而且一穿就是六七年,但他们很难相信,“老哏会穷困到这个地步”。
    离世的哏德全,抢救费和丧葬费都是他生前的一位好友帮忙支付。他没有给年迈的父母留下任何遗产,由于他是家中唯一能向父母提供生活费的孩子,在他去世后,其家属只能向当地政府提出请求,希望为哏德全年迈的父母,提供每人每月50元最低生活保障费。
    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德宏州一位领导代表州委、州政府,对哏德全的生平作了这样的评价:“为了民族音乐的振兴,他百折不挠,奋斗求索,从一个傣家农村的放牛娃,最终登上了世界艺术的殿堂。哏德全先生的去世,是祖国民族音乐事业和全省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
    这是这位一生游走在民间的艺术大师,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得到的来自官方的最高评价。在云南省享受省级和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文化艺术类专家的名册中,没有哏德全;在文化艺术界高级专业职称的评定中,也没有哏德全。
    直到去世,哏德全都是一个以演奏和制作出售葫芦丝为生的民间艺人。人们看到,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没有来自省级宣传文化部门官员们的身影,甚至一个花圈。
    尽管这样的缺席令人们心寒,但深爱并尊重哏德全的朋友们,为他散发了讣告。9月20日,1000多名从国内外自发赶来的葫芦丝音乐爱好者们,参加了哏德全的遗体告别仪式。人们选择了乐曲《古歌》,送哏德全上路。在葫芦丝的伴奏声中,许多人跪扑在地,失声痛哭。
    曾有人说,听哏德全演奏的《古歌》,就像“看到一朵朵白云,在湛蓝高远的天空中缓缓飘移,掠过山川河流,掠过一望无垠的原野,在地面上留下若有若无的暗影,最终去往那遥远的地方。”
    如今,这样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哏德全的魂灵,正飘向《古歌》般渺远的天际,世间再没有如此美妙的葫芦丝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