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是我国弹拨乐器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民族音乐的瑰宝,享有“民乐珍珠”之称。它原是流行于鲁南和苏北一带的地方戏曲柳琴戏、安徽泗洲戏、浙江绍兴乱弹等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因其形似柳叶也称“柳叶琴”、“柳月琴”。原始的民间柳琴为双弦、七品,一个半八度音域,音色高亢、声大势壮,有着独特的风格。但由于其受到音域较窄、音色欠美和不便转调等因素的局限,很难作为独奏乐器演奏或运用到民族管弦乐队中去。然而柳琴登上中国乃至国际乐坛,是和我国著名的民乐作曲家、指挥家、柳琴大师王惠然先生慧眼识珠分不开的。三十多年前它还只是一件名叫“土琵琶”的简陋、粗拙的民间乐器。在1958年王惠然先生与济南前卫歌舞团的部分同志深入沂蒙山区部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柳琴的潜在力和生命力。凭着多年从事民族管弦乐队工作的经验和寻求理想的弹拨乐高音乐器的责任,促使他对柳琴进行了苦心孤诣的研究,终于使今天那制作精美、小巧玲珑的四弦二十九品柳琴音色晶莹剔透,低音深沉、中音柔美、高音飘逸,令人喜爱不已,它糅合了琵琶、三弦、古筝、吉他的种种技巧,表现力极为丰富。因而可以说王惠然先生成为“中国柳琴之父”。
美国出版的北美洲《中国音乐》杂志,对柳琴艺术开拓者王惠然先生是这样评价的:“柳琴引起世界注意的第一人是王惠然”,“他为他的乐器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最可贵的是由于他保留了中国人民的音乐遗产,中国的音乐历史将会无限感激他”。
在柳琴制作的改革中,面对着成功——失败——失败——成功,王惠然与徐州乐器厂的制作师合作于1958年底制造出第一把三弦高音柳琴。1971年又进一步制成四弦高音柳琴。使它在保留原有的响亮、粗犷、热烈等特点的基础上,提高了定音,固定了定弦;扩展了音域,完善了音位;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革新了技巧,丰富了表现力。因而受到专家们的重视,得到专业工作者、柳琴爱好者的热情支持。因 此获得乐器改革最高奖——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 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今天,柳琴结束了两百年来仅用于伴奏 的历史,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独奏和协奏的舞台成为了“民乐 的珍珠”。四十多年来柳琴的发展之快令人欣喜,由于柳琴的 音响效果独特,所以在乐队中经常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和一 些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这件极富特色和魅力的独奏乐器, 不仅填补了民族乐队弹拨乐声部缺乏高音乐器的空白,而且 还为高等院校开创了一门新的专业。面对这些可喜的研究成 果使其感慨万千,然而,王先生认为乐器改革的成功,仅仅 是跨出的第一步,只有溶入丰富的演奏技巧和创作出一批出 色的作品,才能使柳琴艺术立足乐坛。好的器乐曲是美的,它 比画、比诗更为隽永,因为音乐能绘声绘色。民族音乐更是 纷繁绚丽、浩如烟海,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都呈现其独特 的色彩。王惠然先生创作的柳琴作品,旋律优美、充满激情、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多变,既有浓郁的民族神韵又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春到沂河》之所以魅力无穷、常演不衰, 是因为作曲家将民间音乐、戏曲、民歌等音乐素材借着传统 的文化积淀和深邃的艺术感悟将创作和演奏手法与乐曲内容、 音乐风格有机地结合。
基于此,王惠然先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乐曲。从1958年改编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1960年专为柳琴创作的第一首柳琴曲《银湖金波》、唯一的传统曲目《柳琴戏牌子曲》、第一首柳琴协奏曲《毕兹卡欢庆会》、第一首柳琴琵琶双协奏《嵩山印象》等系列独奏曲和协奏曲都充分调动了柳琴各种艺术手段,手法新颖、各具特色,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柳琴特有的神韵。艺术,是诉诸于人们感情的东西,正如古人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艺术只有包含着艺术家之情才能引起欣赏者情感的共鸣。《春到沂河》更是王惠然先生用心灵去创作的一首优秀的民乐独奏作品。该曲创作于七十年代初,是迄今最有影响的柳琴曲,被音乐界称为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乐曲描绘了沂河两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和人们在田间愉快地劳动,展望丰收向往未来的喜悦心情。具有浓郁的齐鲁风味。这首乐曲在结构上分为:引子(散板)、A段、B段、带变化再现A段四个部分。引子明亮的高音一出来,立刻把欣赏者带到了风景秀丽的沂蒙山,作曲家巧妙地吸收了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主题音调,使作品的地方风格与作曲家的鲜活感受融为一体。整个引子慢而不散,强调音乐的流畅和连贯,充分体现了冰雪消融、春光明媚、流水潺潺的意境。进入乐曲的第二部分快板,柳琴运用了最擅长的“四小轮”奏出轻快活泼的主题旋律。那富有弹性的节奏,突出了劳动时的喜悦心情。慢板,作曲家采用了柳琴戏和山东琴书的音调,大量地运用了推、拉、吟、揉的技法,使旋律优美动听、婉转深情。乐曲的第四部分是变化的再现段,作曲家在此首次运用了柳琴四弦低音区奏出浑厚结实的主题,充分展示了改革后四弦高音柳琴的特征。最后作曲家运用了柳琴最具威力的“夹扫技法”使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将乐曲一步步推向高潮。
王惠然先生在音乐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又可以说其多才多艺,成绩斐然。他既是一位演奏家、作曲家,还是一位指挥家。作为琵琶、柳琴演奏家,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的技法,丰富了琵琶演奏多声部效果的表现力,同时也是使柳琴成为独奏乐器的开拓者。作为一个作曲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器乐作品,而且还创作出多部声乐作品,并屡次获得嘉奖,显示了其丰硕的创作成果。作为指挥家,他对济南军区前卫民族乐队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于1984年以客座指挥家的身份与香港中乐团合作演出了三场音乐会,演出曲目大多是王惠然先生创作的作品,音乐会后香港听众反响强烈。多家媒体发表评论,认为“王惠然以别具风格的指挥和富有激情的艺术魅力,获得观众的赞扬,香港中乐团演奏家们对王先生的艺术造诣甚为佩服。”
古往今来,不少音乐家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技巧风格的磨练和艺术视野的开阔,越到“知天命之年”的作品越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创作越能趋于颠峰状态。笔者作为王惠然先生的学生,衷心祝愿有着执著追求的恩师艺术青春长在,生命之花常青!创作出更多、更美的民族器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