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琴、棋、书、画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
琴曲的标题性、音结构的带腔性、节奏上的非均分性、音质上清微淡远的倾向性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汉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在大量琴曲音乐中,多方面地反映了人在自然、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感受。常见曲目有《梅花三弄》、《流水》、《潇湘水云》、《阳关三叠》、《忆故人》等。打谱作为古琴音乐传承中极具创新精神的活动,充分体现了琴人在处理口传与“依谱寻声”、流派传统与琴人个性、音乐的整体与技术细节等关系方面的经验和智慧。继承古琴艺术中所包含的儒家传统精神及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境界,将为生活在现代化环境中的人们调整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不断认知体验“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深刻性和合理性,带来许多新的启示。
近现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政治和经济的变化,给古琴及以它为表征的中国传统文人修身养性的理想带来了巨大冲击。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古琴被视为“旧文化”的代表而备受冷落。西方专业音乐教育制度的移入改变了古琴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及自娱自悟的功能,促使它朝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迅速转变,从而形成了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发展新趋向,由此改变了古琴自古以来依琴人口传心授方式在读谱与打谱间代代相袭的传统,及由琴社、流派等所形成的古琴自然生态空间。古琴原有的集诗书礼乐为一体、琴道即人道的境界被狭窄化了,它只能局限在舞台技艺的范畴之中。古琴作为人文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来是一种知识分子生活的艺术,而职业化、专业化的结果却使古琴原来的自然生态受到威胁,更重要的是,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人文精神中某些深厚内涵的缺失。这个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相关层面的高度关注。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可以说,古琴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乐器,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也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但是古琴曲高和寡的现状不容乐观。懂古琴的人本来很少,加上古琴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致使大众对古琴的熟悉和重视程度很低,很多人把古筝和古琴混为一谈。古琴艺术急需我们的继承和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古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唤起公众对古琴艺术的关注,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将其选为首站捐助对象。
一、广陵绝响
我国之固有文化,其章、文物、制度,因世事之更迭、社会之变迁,传承于今而不绝者,已属难得,而其中堪称“经典”——能体现一民族之文化精神、具有超历史之长久价值者,更乃稀有。以典章而论,钱琴先生为今人开列了解传统文化所必读之“文字经典”也仅《论语》、《老庄》、《坛经》等七部;以器物而论,固然全国各地历史文化博物馆之存在,文物之收藏不可谓不多,然若缺失本来之文化精神,则文物者实死物也。
在我国之文物名器中,历史数千载而不绝、在文人中因其文化精神而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者,惟中国文化之七弦琴了。在七弦琴前冠以“中国文化“之定语,实非赘词,不惟七弦琴乃中国所独有,更因七弦琴传承之文化精神实乃中华文化之心髓,而中国琴人们至今仍抚琴不辍,未尝将其作博物馆之文物看。故七弦琴堪称中国文化之“活经典”。近年来,随着影视剧《笑傲江湖》、《秦颂》、《英雄》等的放映播出,使许多人依稀仿佛听到了古琴之音(实际上已非古琴之本音)、了解到了一点古琴的讯息。但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古琴仍是神秘的、琴音仍是遥远的。
一千七百年前嵇康临终抚《广陵散》一曲,慷慨就义,后谓之“广陵绝响”,对古琴而言,似乎是不幸的须非,在中华文化中传承了几千年的古琴,在公元二千年的今天似乎真的要成为绝响了。其“绝”不仅在一般大众“琴筝不分”、往往将古筝当作古琴,乃至在民族音乐界也往往以古筝、琵琶等代表中华古乐而不知“琴为何物”了,更在于在今天连弹古琴的人自己也多有不知琴道大义、只当作一件古代民族乐器在弹而断失了古琴的文化传承、忘失了古琴中所蕴有的中国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