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 资料 > 音乐 > 器乐学习 >

古琴艺术的文化个性(下)


      三.古琴与钢琴所使用的乐谱不同,钢琴采用的五线谱是非常严格的音阶谱,古琴使用的减字谱是非常细致的手法谱。乐谱作为一种文字是记录音乐旋律的工具,但这只是文字(乐谱)的显性功能。更重要的隐性功能是决定人的思维的,所以,采用何种语言,文字(乐谱),实际上并不单单是一种习惯不习惯的问题,而是采用哪种思维方式的哲学、文化问题。某一种语言,文字(乐谱)所形成的思维方式,都决定了某种相关文化特征,除非想彻底消减这种特征,否则,就不能以任何借口否定该种文化的符号——语言,文字(乐谱)。从思维方式而言,五线谱规定了绝对音高和绝对音长,它对旋律进行是严格限止,固定不变。只要你能准确地演奏出它规定的旋律,用什么手法问题不大。减字谱正好相反,它规定了用何种手法演奏,而对旋律运行不作绝对固定,但旋律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手法的变化。因此,这种乐谱不会死死固定什么,我们常可以看到同一首琴曲在不同琴谱上的种种差别。所以,相对五线谱而言,减字谱呈现的是一种柔性结构,它不规定音乐表达的固定内容和情感,这就更接近音乐艺术的本性——音乐是模糊性艺术——其魅力就在于此。 
  四.古琴文化与西方职业演奏为主要功能的音乐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古琴文化的非职业特征。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应该准确反映人为自身希望与情感,而这种要求只有在艺术创作中彻底抛却世俗功利心才能达到,演奏者对音乐的感情才可能完全投入,反之,心里想着这次创作和演奏会给自己带来物质上的利益,只会给真正的艺术创作带来负面影响。东西方音乐家们都有这样的共识:非职业的演奏是音乐演奏的最高形式。但真正能完美地做到这一点,大概只有古琴艺术了。古琴从春秋点国时期开始,就已经盛行非职业化演奏。到了宋明以后,几乎非职业化演奏占了古琴演奏的全部,古琴演奏的目的完完全全成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需要,一直延续至今。正因为这一点,古琴艺术才会在传统社会里有着重大的地位和作用,才可能有“君子无故不撤琴瑟”之说,才可能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四大修养”之首。
  古琴艺术到了非职业化演奏时期,才可能使古琴本身成为全社会的乐器,不象其它乐器主要的只属于少数职业艺术者把持,由此古琴文化的特性自然就会朝着适应非职业化演奏的要求发展。与其它乐器相比,它音量轻,琴曲内容仅管很深刻和深奥,而技艺却相对简单,要演奏好古琴,文化修养的功底要大于机械性的技艺训练,这更有益于琴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减字谱的思维基础是日常生活经验为主,不象五线谱需要大量音乐常识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但并不太适合表演的需要。
  非职业化音乐演奏的倾向也存在于中国其它传统音乐,中国历史上,有大量这类材料的记载。据《战国策》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首都临淄就出现了“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景象;在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与文人士大夫音乐也大量有非职业演奏的情况;封建社会结束后,宫廷音乐也开始由职业转为非职业化的演奏;就是职业性目的很强的戏曲与曲艺,也存在大量的“票友”现象,成为推动戏曲曲艺音乐发展不可小视的力量。可以说,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音乐更适应非职业化的音乐演奏,值得重视的是;这种音乐文化模式所产生的辉煌成就,并不比西方音乐的成就低。